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日前,笔者出席了文化委员会的会议,与其他委员共同商讨香港文艺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策略及措施。会上,不少委员都十分鼓励文化创新,并认为应该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港举办展览,并在本地进行创作,培养新的艺术潮流、引领文化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重视港式文化吸引力
以上倡议,笔者自然十分认同。然而,在创新与交流及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亦需兼顾本土文化和艺术的保育和扶持,重视港式文化的独特性在国际上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交流中心。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殖民地历史和现代国际影响的港式文化,对于本地居民及全球游客来讲,都独具魅力,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亦不容小觑。这一点从占香港游客比重最高的内地游客身上,可见一斑。日前,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迎来了20周年的里程碑。根据旅发局的数据,内地游客从2002年的683万人次,并在2018年达到5080万人次的峰值,让旅游业占香港GDP比重从2003年的2.5%上升至4.5%,就业人数亦从15万增加至几乎翻倍。
在“个人游”政策启动的初期,大部分游客访港目的都是为了体验别具一格的香港建筑、城市规划、美食文化等,既保留了中华传统风格,又融入了殖民地时期的西方特色;到了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内地居民的收入及消费力的显著提升,让不少访港游客都为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而来,购买价格相宜、品质有保障而在内地又较难买到的商品,体验国际都会的氛围。
深度游受旅客青睐
随着内地的商场及餐厅国际化程度愈来愈高,近年来,尤其在疫情之后,访港旅客的消费模式有所转变。近日由于汇率因素,更是少了以单纯购物为目的的游客,让旅游业及零售业整体看似“旺丁不旺财”。
但更深层的原因其实是游客心态的转变,他们若想更深入了解香港,便自然更加重视“深度游”,对旅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更追求文化艺术方面的体验感而非普通的消费,导致戏曲中心、“M+”、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等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演唱会、电影、艺术展等文娱活动亦是不少旅客的访港目的。笔者今年亦亲身发现,无论前往长州观看及拍摄太平清醮的盛况,或是在记录龙舟赛事的过程中,都不难发现来自内地及海外的诸多游客,他们对香港本地节庆的兴趣正是港式文化吸引力的体现。
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其实并无固定标准,否则千篇一律的模式只会让文化艺术交流的过程固化,无法迸发出新的火花。反之,香港需要积极发展及向外宣传本地文化,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宣传香港、传扬香港文化的官方或民间项目,例如一些高质量的影片制作、书刊出版、社交平台推广等。
原标题:【商界心声】港式文化助建中外交流中心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