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赵盛迷 朱玮 万丹
【资料图】
4月11日,走进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金风茶厂,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一派忙碌的景象。
“目前,茶厂已经生产干茶1.2万斤,销售额超过200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过31万元,相比去年增加10万元。”芭蕉侗族乡灯笼坝村党支部书记肖红军介绍。
《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5年全省村集体经济目标是:70%的村年收入大于10万元。“2022年,恩施市19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3922万元,村均超过20万元。其中超10万元的村占比超过70%,有3个村(社区)超过100万元。”恩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建华介绍。
恩施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波说:“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市,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恩施市是如何做到的?
把干部绩效
“捆”在村集体经济链上
龙凤镇青堡村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有高山“小平原”之称。近年来,该村100余户村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每年夏季日均接待游客1500余人,户均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
“去年,我们将村集体闲置的20亩农业设施大棚租给经营主体,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青堡村党支部书记蒋昌明说,2022年村集体收入超40万元,8名村干部人均兑现奖励性绩效6000元。“大家尝到了甜头,谋发展、找出路热情高涨。”
2022年,恩施市出台《村集体经济纯经营性收益奖励办法》,将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挂钩,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让村干部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碾盘村是龙凤镇高山偏远村之一。2022年,村两委利用村里827亩茶园发展抹茶产业,由村党支部书记带队,村两委成员全员参与,进组入户指导茶农进行茶园管护、茶叶采收。仅此一项,该村全年就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万元。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龙凤镇党委书记程俊毅介绍,该镇探索形成“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村干部报酬补贴机制,将村干部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挂钩。去年,该镇120余名村干部人均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改变了以前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
把村民
紧紧“拴”在产业链上
4月10日,沙地乡麦淌村马铃薯种植基地,村民谭昌彩正忙着清理杂草。“村里发展马铃薯种植基地,不仅可以在基地打零工,自己种的马铃薯也不愁销路,去年收入比以前多了1万多元。”谭昌彩笑着说。
近年来,麦淌村依托高山地区特色优势,打造10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并与全村233户村民签订收购协议,吸纳11名脱贫户务工就业。2022年村集体经营公司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大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屯堡乡花枝山村坚持“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将248户村民牢牢“拴”在产业链上,全村发展茶叶基地1500亩,亩均收益超8000元。
芭蕉侗族乡小红岩村将茶产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通过整合3家专业合作社,带动300多户村民种植茶叶2000亩,利用村集体收入购买农资,进行茶园管护,开展茶叶技能培训,提供社会化服务,吸纳30多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增收。
把村集体
“串”在经营效益链上
2022年5月,芭蕉侗族乡18个村(居)共同整合资源、资产、资金,成立石榴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乡党委统筹,整合全乡资源,各村入股合作经营,建成“石榴籽党建示范产销链”,一端连接特色农副产品,另一端对接网络销售平台。
甘溪村党支部书记、石榴籽公司总经理陈家浩介绍,去年,公司与32家企业签约,销售农副产品1150万元,净利润121万元。公司拿出40%利润用来分红,18个村集体共分红48万余元。
“村里有钱了,事情就好办了。”陈家浩说,甘溪村堰塘湾组有一条“断头路”。2022年下半年,村里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3万元购买砂石料,村民干劲十足,自发筹集10多万元完成了800多米路面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