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若一)记者今天从自然资源部获悉,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实施行业标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适用于城市层次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其他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可参考执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纪平指出,该《规定》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的第一个行业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建设数字国土”确立为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预警评估预警机制,也是其中明确的重点任务。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负责人指出,实践中,基础调查、遥感影像、手机信令、地图导航、审批管理等时空大数据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监测、评估等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算法模型、智能工具和数据集等。但是,由于数据格式、算法等不统一,经常会碰到“不同类型的数据,甚至同一类型但不同厂商的数据难以交互计算”“同样的数据,不同单位计算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等问题。“因此,只有统一时空大数据应用标准,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各个方面技术优势,把更多的数据融合汇聚到一起,更加客观精准地刻画人们对国土空间的需求,更加科学有依据地预判趋势,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促进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差异化和智慧化。”
据介绍,《规划》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的总体框架,包括数据资源层、数据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层、典型应用场景、业务服务层;规定了自然资源数据集、城市运行基础数据集和城市运行流数据集3大类数据资源;详细规定了城市安全底线、人口结构、职住平衡、15分钟社区生活圈、区域联系等5个典型场景中重要指标的算法模型。
在此基础上,《规划》特别注重对具备强时间属性的空间数据应用。此前空间数据以国土调查、遥感监测等静态数据为主,时间属性较弱,《规定》里重点规定的手机信令、互联网地图等高频时空大数据,与人们每分每秒的生产生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流动”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时间属性,可以支撑更加精细、更加动态甚至是实时地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也可以让国土空间信息模型从静态变为动态,夯实数字化生态构建的基础。
《规划》还特别强调个人隐私的保护,把“注重防范用户隐私泄漏风险,不得侵犯个人隐私”确立为工作原则,并明确要求互联网位置数据、手机信令数据、互联网地图数据、物联网传感数据等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业务时要“去实名化”处理,不得与公民姓名等真实信息关联,确保既可以基于手机信令等海量数据准确分析研判,又不侵犯公民隐私边界。
此外,《规定》有效发挥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负责人指出,时空大数据应用领域是要素密集型,也是技术密集型;现阶段,企业拥有更多与需求匹配度高、实际运行效果好的技术。为保证《规定》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自然资源部邀请业内技术领先的2家民营企业和1家国有企业加入了标准研制团队,期间还多次听取平台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意见,把他们经过实践验证的先进技术路线融入到了标准中。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平台企业、头部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凡是深耕这一领域潜心研发、规范经营的,都欢迎随时提出建议,同时自然资源部也将鼓励支持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发展壮大,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生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